台阶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台阶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五课,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本节课旨在引导同学们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学情分析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让学生明白“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了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意蕴,体味作品所要体现的深层意义。
台阶教学反思2面对课堂中这样的场景,我感到了精神的震撼和情感的冲击,也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是《台阶》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直想看却没看到的东西,这不是一份精神快餐,它带给人的感悟会在每个人的生活里长久的弥漫,是对孩子们一次灵魂的震撼。
台阶教学反思3记得第一次讲授这一课还是大学实习时在漯河市南街村的课堂里,时隔多年,又一次拿起八年级的语文课本,多了些许感慨,在课堂的把握中,在将近六年的教学经验中,多了很多变化,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还是些许满意的。
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音乐导入中课堂气氛的渲染,可以很快把孩子们由上节课脑子里余留的回音拉回我的语文课堂,很庆幸,在八六班的讲课中,孩子们可以和我有那么多的音乐交流。筷子兄弟的歌曲不仅是励志的,更是充满深情的,当教室里播放起深情的歌声时,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回忆起了父亲对我的点滴关爱,告诉孩子们,要去爱这个生活中常常不苟言笑的父亲。
在课文的学习中,孩子们的话也变得多起来,并纷纷表示,回家后一定为父亲做一些事情:今年一定要为父亲过一次生日,过一次父亲节。听到大家的这些“誓言”时,我很惭愧,作为成人,我却时常以工作忙碌为由,忽略了他一年中的两次节日。为人师表,我以后也一定以行动去回报父亲为我这一生的牺牲和努力。
我想,教育孩子,我们不能仅仅授以知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的品质,即使学业成绩再好,学习再优秀,工作再成功,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于社会又有何益?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才有凝聚力,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家庭,才会万事和谐。我很庆幸,在《台阶》这一课中,我做到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把我的孩子们培养成情商智商双高的社会主人,相信在他们的建设下,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可爱,人间充满真情!
台阶教学反思4本节课,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首先提出问题:课文围绕“台阶”写了哪些事?(从小说情节展开的四要素来分析)。
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都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后,我马上引导学生进入 “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环节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的认识还是模模糊糊的,所以我分小问题去引导,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但是,一节课下来后,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最大的遗憾是我没有把自己想的东西完成,也就是目标落实不好。另外,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一问题,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确实没有细加考虑。但过后反思时,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
课已上完,我且把它当作任务完成,但这一堂课会成为我的教学中的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台阶教学反思5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很低,所以感觉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赞叹。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
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踊跃。但是出现了又一个问题,文章主旨把握不准确。文章以台阶为题目,是因为文中的父亲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砌了更高的九级台阶。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都是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
课堂上学生是在思考,但是没带多少感情,只是为了问题而在思考,没把自己放在文章里。原因在于,我自己不能置身其中。我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没把教学目标的情感目标融入教学中。所以说,我应该从自身先融进去,然后带着学生走进去。
情感教学,我还有多长时间能进去?
台阶教学反思6我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
课后,我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选了一篇较为感人的短文《父 ……此处隐藏8546个字……子的:幼时的“我”跳台阶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会吃苦头的;长大了,父亲能做的,从不让孩子做。父爱是沉默的。
(三)延伸
李森祥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人也问我作品里面的父亲是不是我的父亲,其实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亲秉承了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特质,为建新屋和新台阶,耗费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后,父亲坐在台阶上和人招呼时,却没有了该有的幸福,而是一种难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亲骨子里的“卑怯”与生活的尴尬决不是一个九级台阶所能抚平的。人与人之间,某些外在的东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远无法跨越,父亲虽圆“台阶”梦,但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又使父亲梦断“台阶”!
在新台阶落成以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当父亲的理想实现之后,他的生命尖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将父亲的“老”相作了生动的描绘,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义的“老”──消失。父亲的“失落”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能在这种永不停歇的准备之中,在这种追求──满足──再追求以至无穷的前进过程之中得之。”当父亲的台阶造成时,即意味着他“理想日子”的到来,而他的失落,正是因为在满足之后,他没有“创造一种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语言简朴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质朴美。拟声词、叠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叽”“青幽幽”“黄几几”等,让读者似乎走进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直面那个勤劳、执着、倔强的老人。
台阶教学反思15上完《台阶》一课后,我有一种满意的成功感,因为我上此课,既教了学生阅读方法,又指导了学生写作技巧。今后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我将以此为范例,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在讲授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而要力求以课文为本,在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学会阅读方法,学习一定的写作技巧,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回想自己的写作中的不足,进而揣摩提高写作能力。在上《台阶》一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阅读与写作的指导。
一、文眼很关键。阅读时,我们要找文眼,所谓的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那么写作时我们一样要设置文眼。我让学生找到《台阶》一文的文眼-----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并围绕它展开分析。正是因为这一观念,才有了父亲奋斗一辈子去盖有高台阶的新屋。抓住了这一句,就抓住了全文的要害所在。在讲此问题时,我提醒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有意识的设置文眼,那样,既有利于自己围绕中心写作,也有利于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学生作文不会选材,或长篇大论却离题千里,这也是写作中的常见病。这是因为学生还没弄清楚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台阶》一文就是很好的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的典例。阅读时有学生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我适时指导学生: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同时我提醒学生想想自己以前的作文是否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没有考虑所选材料能否为文章中心服务,并要求学生以后写作注意这一点。
三、结构上要前后照应。文章若注意了前后照应,能给读者以紧凑感,如是前后对比,则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在《台阶》的教学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因为这是课后习题,所以很多教师在学生思考后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出答案: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而我,在此基础之上,重点强调了(1)、(3)两点,造新屋时托它闪了腰的石板是父亲当年背下来的;当年小孩子能连跳三级的低台阶,现在的高了却让父亲挑水闪了腰。这前后一照应,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衰老的形象边跃然纸上了。同时我提醒学生以后在写作中也可以尝试着应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四、心理描写要注意人称。很多学生在写作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直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考虑文章的不同人称。在《台阶》阅读教学中有一个老师都会提的问题:“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在此我告诉学生:以第三人称写的文章可以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而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因为有“我”,而“我”不是神仙,不能钻入别人的脑子里,所以不能直接写别人心理活动。另外这里我还着重讲了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摇动了父亲的心,做高台阶的新屋正是父亲心上飘不去的烟雾。这样一讲,学生很容易感知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由此,我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五、细节描写能成功刻画人物心理。学生写作中往往不会运用细节描写,而好的细节描写常常为文章增色不少。《台阶》一文就有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我让学生细细品味:“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因此,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明明应该高兴才对,可是却表现得极不自然。由此细节刻画了父亲一辈子处于地位低下,突然地位变高了而感觉不对劲的谦卑形象,同时写出了台阶低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心理。品味之后,我让学生当堂写一段细节,有几个同学写得相当精彩。
总之,我感觉本课上得相当成功。今后在记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努力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语文课本,真正成为“本”,在此“本”之上,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枝繁叶茂。